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sfoxs经典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sfoxs 文学
查看: 211|回复: 0

乔伊斯的生平和创作

[复制链接]

1801

主题

1841

帖子

7903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903
发表于 2013-5-26 09: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平和创作
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出生于都柏林一个日趋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不善管理家庭的税吏。他从小在耶稣会的学校中接受天主教教育,但在欧洲文学所表现的自由思想的影响下,很早就对宗教产生了怀疑,1898年16岁时进入皇家大学都柏林学院学习哲学和语言,1902年获学士学位后进入圣塞西莉亚医学院,不久即因经济拮据而辍学。在都柏林学院时他就显示出超人的文学天赋;他一生最崇敬的作家是易卜生,18岁时即发表了一篇很有见地的关于易卜生作品的评论,易卜生对之十分赏识,这使他深受鼓舞。1902年底去巴黎学医,次年因母亲病重回国,开始写短篇小说。1904年和妻子同去瑞士以教授英语为生,1906年赴罗马任银行职员,同时继续创作。1920年他在庞德的劝说下移居巴黎,在这个文化名城和当时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心,他接触并研究了大量的古典和现代作品,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他专注于小说写作,直到1941年1月13日病逝于苏黎世。
19世纪末,爱尔兰处在英国严厉的统治之下,爱尔兰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对此十分不满,当时兴起的由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帕涅尔领导的民族自治运动和由诗人叶芝等领导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日益高涨的民族意识的反映。但民族自治运动在一度取得显著成绩后却四分五裂;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旨在发扬爱尔兰传统文化以振奋民族精神,这自然是正确的,但它一味美化古代文化,脱离现实,也未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爱尔兰笼罩着一片悲观气氛。爱尔兰是宗教气氛特别浓厚的国家,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天主教会是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它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乔伊斯一生不满英国的统治,对它的文化传统也很少好感;同时,他又深感封闭落后的爱尔兰绝非有利于他创作的文化环境,因而长期侨居欧洲大陆,他宣称这是“自愿流亡”,但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乔伊斯写过诗和剧本,但主要作品是小说,数量虽然不多,却都是精心之作,而且每一部新作都是对小说艺术的新探索。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包括15个有共同主题的短篇,描写本世纪初都柏林形形色色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作家着意突出反映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闭塞停滞、毫无生气的气氛,对爱尔兰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尚表现了极大的蔑视和反感,同时,也展现了普通人的善良、纯朴和他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悟。在写法上,它沿袭了莫泊桑和契诃夫的传统的手法,又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其中《死者》是本世纪英语文学中最杰出的短篇之一,它的主人公是加布里埃尔和他的妻子格莉塔,他们去姨妈家参加在圣诞节和新年之间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节日聚会,小说详细描述了聚会的节日气氛。饭后一位客人唱了一支叫《奥格里姆的姑娘》的民歌,这勾起格莉塔对往事的回忆。聚会后回到家里,格莉塔向丈夫坦露了一直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原来她年轻时跟奶奶住在一块儿时有个心上人,他经常给她唱这支歌,他患上了肺结核,病得很厉害,在她要离开奶奶家的前一天夜里,她发现他站在花园尽头的一棵树下,在雨里浑身发抖,想再看看她。他因此病情加重,几天后就死去了,他才十七岁。加布里埃尔一向认为自己的家庭生活幸福和谐,妻子早年的感情经历无异是当头一棒,在一阵妒嫉、愤懑之后,他意识到,和那个年轻人对格莉塔的感情相比,自己的爱情是如此肤浅、苍白。他想到了人生的意义,想到了死亡,他感到,人们将一个接一个地变成幽灵,“顶好是正当某种热情的全盛时刻勇敢地走到那个世界去,而不要随着年华凋残,凄凉地枯萎消亡。”小说结尾时的图景是大雪纷飞,“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花落到平原上,小山上,落进沼泽里,奔腾澎湃的浪潮中,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小说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雪(水)既象征生命也象征夺去生命的寒冷,它把生者、死者都置于读者面前,要读者去思考。
《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1916)写艺术家和社会的关系,表明在现代西方的环境中,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然和社会格格不入;小说从心理探索的角度,以内心独白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斯蒂芬,一个有艺术才能和抱负的青年,在走向成熟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写这部小说时作者已和过去信奉的天主教决裂,这体现在主人公思想发展过程中。斯蒂芬童年时盲目接受宗教教育,但以地狱景象来恐吓人的神父却使他十分反感,虽然他母亲一心希望他接受圣职,学校也因为他成绩出众向他提供机会,但他却决心走自我流亡的道路,宣称“流亡”是他的“美学”。斯蒂芬毅然背弃宗教去追求文学艺术,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乔伊斯的影子。《写照》不是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但乔伊斯在作品中进行了多种文学技巧的实验,如广泛使用内心独白,突破常规、别出心裁的蒙太奇剪辑,不同文体风格的运用(小说在描绘主人公的不同年龄阶段时使用了不同风格的语言)。作者还通过主人公和他的同学林奇的一段谈话,提出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理论,认为在抒情诗、史诗和戏剧这三种历史性的文学形式中,戏剧最有客观性,是最完美的形式;作家应该隐退到自己的作品之外或之后,“使自己升华而失去了存在”。
乔伊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费时十四年写成的《芬内根们的苏醒》(1939),小说的主要部分是酒店老板杂乱不堪的梦中经历,作家以这种形式,围绕着人类历史上死亡与复活的循环往复这个中心主题,表现当代西方世界死亡前夕的最后混乱,灾难使人意识到神的力量,只有依靠神,世界才能进入新的历史循环,表现了作者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小说的结构是圆周式的,头即是尾,尾即是头;作者又大量创造新词,在文学技巧的实验上完全越过了应有的合理的界线,使读者望而却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foxs经典文学网!    

GMT+8, 2024-4-19 01:41 , Processed in 0.10102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